大众终于亲手推倒了自己在中国的一座堡垒。上汽大众南京工厂,这个运转了17年、年产能高达36万辆的庞然大物,正式画上了句号。
南京港口装卸的大众汽车。大众汽车正在关闭南京的一家合资制造厂。
这根本不是什么战略调整的商业说辞,而是燃油车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惨败。南京工厂的倒下,标志着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神话,在中国市场被彻底打破,其赖以为生的技术和品牌壁垒,已然崩塌。
要看懂今天的结局,必须回到17年前。那时,大众凭借市场换技术的东风,在中国所向披靡。桑塔纳、捷达就是高级和耐用的代名词。建立南京工厂,是大众在黄金时代信心爆棚的体现。
他们只看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,却没看到这个市场背后,一个国家想要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决心和野心。当大众还在为又一款帕萨特和途观的销量沾沾自喜时,中国的对手们正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换道超车。
南京工厂的核心产品是什么?是帕萨特、途观L等曾经的神车。但在今天,这些车型所在的B级车和SUV市场,早已被比亚迪、理想、问界等中国新能源品牌打成了血海。价格战打到骨折,消费者用脚投票。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早已惨不忍睹,关闭是唯一的止损手段。生产线不停,就是失血不止。
这次关厂,主角不仅仅是大众,更有上汽集团。作为中方合作伙伴,上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仰仗大众技术的小兄弟。上汽旗下的智己、飞凡,以及热销海外的MG,都在全力冲刺新能源。维持一个不断亏损的燃油车合资工厂,对于上汽来说,是沉重的包袱而非优质资产。这次关厂,与其说是大众的断腕,不如说是上汽开始主动清扫战场。
大众真的没在努力吗?它在努力,但更像是一种挣扎。斥巨资入股小鹏,被市场解读为交学费;在合肥建立号称全球最先进的研发中心,更像是亡羊补牢。
当一个曾经的老师需要向学生购买技术平台时,这场战争的胜负,其实早已没有悬念。
大众是那个曾经的霸主,每一个收缩动作,都充满了被动和无可奈何。上汽集团则完成了从技术引进方到产业主导者的蜕变,其核心利益已经从合资转向自主,权力关系已然逆转。
而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新能源车企,它们是规则的颠覆者,用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势,对大众等传统巨头发起了总攻,并且正在收获战果。
现在,轮到秋后算账的时刻了。
南京工厂的生产线,最终变成了德系燃油车时代的停尸线。这不是结束,这只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,后面等着被清算的,还有一长串。